< 返回 景区管理
联系方式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景区开发管理公司

0559-5562939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长江、长城、黄河同为中华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

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莲花”、“光明 顶”、“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概括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生态环境

黄山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布,保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是绿色植物荟萃之地,素有“华东植物宝库”和“天然植物园”之称。景区森林覆盖率为84.7%,植被覆盖率达93.0%,有高等植物222科827属1805种,有黄山松、黄山杜鹃、天女花、木莲、红豆杉、南方铁杉等珍稀植物,首次在黄山发现或以黄山命名的植物有28种。

黄山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有鱼类24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48种、鸟类176种、兽类54种。主要有红嘴相思鸟、棕噪鹛、白鹇、短尾猴、梅花鹿、野山羊、黑麂、苏门羚、云豹等珍禽异兽。

自然气候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山顶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积雪日32.9天,雾日259天,大风118.7天,年均温7.9℃,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最长无雨期40天。景区林木茂密,溪瀑众多,大气质量常年保持Ⅰ级,空气PM2.5日均浓度5微克/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年稳定在2万个/cm3 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称。

  • 得名由来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得名。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仙。唐玄宗笃信道教,遂于天宝六 年(公元747年)诏改黟山为黄山,黄山之名于是一直沿用至 今。千余年来,黄山积淀了浓郁的黄帝文化,轩辕峰、炼丹 峰、容成峰、浮丘峰、丹井、洗药溪、晒药台等景名都与黄帝有关。

  • 地质地貌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 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 区位交通
    黄山雄踞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 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

    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8°01'—118°17',北纬30°01'—30°18',东起黄狮 ,西至小岭脚,北始二龙桥,南达汤口镇,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管理区。

    缓冲区面积490.9平方千米,以与景区相邻的五镇一 场(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的行政边界为界。
  • 历史沿革
    旧时黄山交通闭塞,游人罕至,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秦汉时期,见于文字记载隐居黄山者,唯有会稽太守陈业“洁身清 行,遁迹此山”。直至唐宋,黄山乃渐为世人所识,山上寺庙宫观才日渐增多。随着名士隐居、宗教传入,开发建设也随之开始。纵观历史,黄山开发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明末清初宗教开发时期: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禅师来山,创建法海禅院,受敕扩建为“护国慈光寺”。此后,又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在光明顶建大悲院。普门在歙人潘之恒等人的帮助下,披荆斩棘,开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从温泉至天海、北路从松谷至天海、东路从苦竹溪至北海、西路从吊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简易登山盘道,使以翠微寺、祥符寺、慈光寺和掷钵禅院“四大丛林”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随后四方僧侣慕名而至,在山筑室结茅,或对枯灯参禅,或搜奇峰入画,这是黄山寺庙香火最为鼎盛的时期。入清以后,步道和房屋以整修为主,建设不多。至清末民初,不少寺宇因香火不济、年久失修而毁。
主要荣誉
7月30日,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黄山喜获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颁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BR)成员证书”。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为黄山颁发证书,市委副书记黄林沐,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文达代表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领受证书。

会议期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中科院副院长张亚 平、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以及黄山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专家团队和参会代表参观黄山展区。

大会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部、国家和林业草原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委员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据了解,7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30届国际协调理事会上,中国黄山以34票同意、0票反对的投票结果,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中国第34个、安徽省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至此,黄山成为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三顶桂冠”的自然保护地,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风景名胜区为主体成功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区域。

黄山成功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我国风景名胜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之先河,为我国风景名胜区与生物圈保护区融合、互鉴发展提供了范例。黄山作为风景名胜区,能够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说明黄山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生态价 值、科学价值。
资源保护
实行全山室外禁烟、定点吸烟、禁燃禁放,建立森林防火“三全”(全山联动、全年警戒、全员参与)机制,实现连续34年无森林火灾。
实施提水上山、分区供水工程,创全国景区提水扬程之最(741米)。在全国山岳型景区率先建成高山防火水网,全山管网总长达13.9千米,每100米设置一个消防栓,共设消防栓120个,北海、西海、天海、玉屏等核心景区主要景点和游道基本实现全覆盖。
建设宽4千米、长100千米的环黄山无松林带,落实“三道防线”,加强检查检疫,阻止了松材线虫病传入景区。
实行净物上山、洗涤下山,污水统管、达标排放,成功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国家低碳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 建立古树名木保护档案,一树一策,实行分级管理、挂牌保护。对迎客松、黑虎松实行专人守护、跟踪监测。建立森林健康首席专家制 度,定期对古树名木进行健康体检,实施复壮保护措施。编制迎客松保护年度报告。
    首创景点封闭轮休制度,成功移植“扰龙松”,再现梦笔生花独特景观。
    实施统一换乘,外迁设施,整治环境,在全国山岳景区率先开展PM2.5监测并保持常态发布。
    修缮慈光阁、松谷庵、观瀑楼等古建筑,全面普查、出新摩崖石刻,建立黄山文化碑廊。
    成立黄山文化发展中心、游客中心、地质博物馆等文化交流、展示机构。出版了《黄山摩崖石刻》、《历代名人咏黄山》、《历代名家画黄山》、《历代名家书黄山》、《黄山世界文化遗产(亭台楼阁 卷)》等书籍。